在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迈向新世纪的前夜,“精品”已成为了这个行业中最流行的词汇。观众呼唤电视精品节目的声音日渐高涨,大大小小的电视台都在忙忙碌碌地制定各自的精品战略,连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对电视出精品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时间,精品浪潮席卷神州大地,一浪高过一浪。在对电视精品的千呼万唤与千锤百炼声中笔者也引发了对电视精品节目的几点思考,可能幼稚偏颇,但求抛砖引玉:
思索之一电视精品节目的评价标准与评价机制
所谓的“电视精品节目”是在电视节目中评选出来的优质品,从这个角度来讲,精品节目是个相对的概念,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不是绝对的。六七十年代评出的精品节目,可能早被九十年代的电视工作者不屑一顾;国内的精品拿到国外也不一定能得到认同,可见衡量电视节目是否是精品的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与变化。那么我们国内现阶段电视精品节目的衡量标准是什么?有人会说这太简单了,要立场正确、有思想性、选题新颖、切入点独特、要用好电视语言、要包装精美、制作精良、要……,很快一整套,要求明确,逻辑严谨的标准便被制订出来。可是笔者不仅要再问一句,这些标准由谁来制订,我们的精品节目又是怎样评出来的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现阶段我们的精品节目是由专家和大师们评选出来的。标准也是由他们制订的。一个节目一提是精品,必先说获过什么奖,大部分电视台实施的精品战略工程也只不过是要求获得几个一等奖,几个二等奖……,诚然,专家和大师们是行家,他们具有常人所不及的见识和眼光,他们所选出的精品也确实具有代表性,但我们千万不要忘记电视是大众传媒,而非专家传媒、大师专媒。对于这一点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的刘春先生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电视是大众传媒而非大师传媒,电视人首先是职业电视工人而非孤独的艺术家,电视节目首先是文化消费品,而不是多么伟大的艺术品……作为个体有选择孤独拒绝大众的权利,然而一个电视台,一个大众传媒要这么做就奇怪了……常有人把电视与报纸相比,得出的结论是电视比报纸肤浅,因而电视人也比报人‘傻帽’,这种风靡一时的论调其实是谬论,中国电视的毛病是不敬肤浅,肤浅到贩夫走卒、引车卖浆的大众统统喜欢……”。这话可能过于偏激一些,但确实指出了电视是面向大众的传媒这一根本特性,确实也应当引起我们的思索:专家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电视受众的意愿呢?我们评选电视精品的标准中是否应加入“观众收视率”这一项呢?怎样才能真正客观公正地获得收视率,从而建立起一套评选电视精品节目的科学的体制与标准呢?
思索之二电视节目成为精品应解决的关键问题
如果大家都能认同电视是一种大众传媒,观众是上帝的话,那么电视节目要成为精品应当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什么呢?是设备档次、制作工艺、还是选题,切入点等处理角度技巧……?电视精品的生产要有个艰苦的过程,这其中每环节都是构成精品的要素,都要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从这个角度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不断变化,不胜枚举的,但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要解决好传播效果。因此电视节目成为精品的关键问题可用一个词来描述,那就是“雅俗共赏”。在艺术上人们追求和谐,和谐产生美感;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讲究中庸之道,不走极端;而现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万事万物都处于矛盾之中,正确的、完美的事物总是处于矛盾中的平衡点……。对电视的精品节目而言,当然也不例外,它要“和谐”、要“中庸”、要在“雅” 与“俗”这对矛盾中找到平衡点,把他们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受到大众的喜爱,受到专家的好评。《望长城》这部纪录片您一定还记得吧!专家们可以从历史的、文学的专业角度去欣赏,从形式上、编排上、主持上、摄像上,各个侧面去研究;老百姓可以从飞机上、山脚下饱览长城美景,从焦建城,黄宗英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解说中了解祖国的灿烂的历史。这部纪录片被称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雅”与“俗”完美的统一在了一起。因此电视节目要成为精品,所有的要素,所有的环节都要围绕着“雅俗共赏”这个中心,这个目的在此基础上,选题上要高一些,切入点要巧妙一些,表达要通俗一些,制作要精良一些……我想,我们制作一个电视节目就好比在塑一个头像,不能只是片面地追求每一个细节的千锤百炼,刻一双最美的眼睛,捏一个最挺拔的鼻子,画一张最动人的嘴唇……如果缺少一种和谐,那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会是最美的头像吗?
思索之三电视精品的极品化趋势
我国现阶段的电视产业,对外部来讲它是一种大众传媒,而对内部来讲可以说正在成为一种生产精神产品的企业,它要遵守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划,要明白生产与销售、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说到家要以成本核算为中心。我们之所以强调电视要出精品,就是要让电视节目这种产品“销售”得好,但一定要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否则不计成本,只抓质量,有可能销售的越好,亏损得越多,我们抓质量要精品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电视产业能够更快速地持续发展,因此追求电视节目的精品与名牌一定要符合这个原则,不能认为追求精品是要越精越好,还要根据自身媒体的情况。我们不应要求每个媒体都要造出表中的“劳力士 ”或汽车中的“劳斯莱斯”,电视媒体既然是大众文化消费的生产者,就要生产大众消费的精品和名牌,要生产“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快餐。电视节目精品化决不应向“贵族化”、“极品化”发展。
思索之四电视精品创作靠什么
一个电视媒体,如何提高宣传质量,实现精品节目的创作要依靠很多因素,比如:环境机制、人员素质和设备水平。现在人们普遍特别重视后两个因素,一提地方台的节目不及中央台,首先想到的设备有差距;一提抓精品就是要提高队伍素质。当然,设备水平的客观限制会对精品节目的制作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但大中型电视台之间的这种设备水平的差距,并不十分明显,对创精品的影响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队伍素质对创作精品节目的影响可就十分巨大了,一支高素质的创作队伍是作出精品节目的保证,但提高队伍素质的途经并不只是加强专业技能培训这么简单。人的主观能动性相当强,他的素质能否很快的提高,取决于他愿不愿意为此而付出努力,而调动他的这种主观能动性的关键在于体制。只有体制合理了,有才能的人就会脱颖而出,整日无所事事的人才会为创优而绞尽脑汁。中国电视行业正在一种转型期,它在从上层建筑中的事业单位向市场化运作的企业单位转变的过程中,许多体制并没有理顺,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而正是这些不合理之处压抑了电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助长了人浮于事,无欲无求的风气。在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中,除去技术人员只有87人,却支撑着两套节目的运作,其中每周28小时的自制节目,这在内地的电视媒体中简直是不可想象,有趣的是凤凰台中从上到下的工作主力如:王纪言、李一萍、杨澜、许戈辉、窦文涛等都是从内地传媒过去的。与他们原来的工作效率比,何止提高了十倍,可见体制对于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队伍素质,所起到的巨大的作用。我们是否能这样认为: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深入,电视行业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而这一转变带动了电视行业从体制结构,到运作模式的一系列改变,而呼唤电视精品,正是这种改变的一种表现!
在世纪之交的今日,中国电视传媒乃至包括报纸、广播、杂志……的全部新闻传媒都在经历着新生前的阵痛,求改革、求变化、求特色、求突破,已经成为中国传媒向前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您说,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