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在各地学校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应当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在我国教育史上是一次质的飞跃,遗憾的是这种飞跃在很多地方仅停留在观念层面上,在实践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收效甚微,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可操作的具体方案。就中学素质教育而言,我认为关键还是抓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德育教育之所以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这是由素质教育的使命所决定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而为这一目标提供最基本的保证的就是德育教育,因为在中学阶段,学生们的人格的可塑性最强,所以中学德育工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系统论的观点去认识和分析这一问题,以求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来促进中学德育工作的进展。
一、认清素质教育本质,改善中学德育教育环境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离开了这个灵魂和核心,其他方面的发展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在现今时代,青少年中的道德缺失,往往是从起码的道德无知和缺乏伦理教养开始的,是从人在自己成长的一定阶段不懂得人类文明的起码知识,因而是逐渐陷入道德无知的泥沼开始的。因此,要提高人的道德水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地、全面地完成智育的任务,就必须全面地认真地进行素质教育。德育的使命是渗透在智育之中,指导智育的方向,使它具有思想的、道德的、精神的、政治的价值。学校由此承载了更多的使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德育教育工作既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那么它的实施工作就要求有一个完备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两大部分。软环境主要指德育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文化修养和思想水平等;硬环境主要指那些为了配合德育教育的进行而配置的教学设备,如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信息、活动场所和参与机会等。从当前的中学德育工作环境看,这两方面都存在问题: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另一方面从各种设施看,目前的中学大多数还没有专门为搞德育而设置的设施,偶尔搞一次德育工作也只是因陋就简走走形式而已。因而,创造一个协调的德育教育校园环境,加强教学环节,增强德育教育的抗环境干扰能力,成为中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改变中学德育灌输教育模式
中学德育对象的主体化,是当代中学德育最基本的特征。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是以成人的逻辑对待儿童的哲学,把儿童作为成人来对待,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决定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世界。在教学目的上,关注教学的外在目的,忽视了教学的内在目的;教学内容上,过分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教师只是照本宣科,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的权威大于一切,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强行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学方式整齐划一、严格统一,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张扬,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被扼杀或束缚。教学评价上,只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评价标准,注重考试的选拔功能,评价方式过于死板生硬,致使学生陷入大量的“题海战术”,为了追求高分数而苦学、死学。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而道德需要是现代德育的基础,道德实践则是道德需要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因此,在学校德育改革中,必须实现将单向灌输的德育模式向参与式道德实践模式转变。中学德育对象的主体化,反映在中学德育思维上,是“学生是德育主体”的思想得到了确立;反映在德育教学实践中,是要求将德育教学内容回归生活世界,因为中学德育在于培养学生的德性,而德性本身来自于社会生活规范,学生要学习和掌握社会生活规范,就必须参与社会生活、参与人际关系。
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学会生活;只有真正反映生活、触摸生活,才能真正认识生活。一个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最真实、最稳定,只有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回到自然生活状态时, 我们的德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当前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人的心理紧张程度加剧。今天的中学校园里,许多使教师和家长焦虑的问题学生大多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可以说,中学德育遇到的许多实践问题其实不过是心理教育问题,因此理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目前中学德育的范畴。当今的中学德育强调以构建学生和谐人格的人格教育为核心,要求不仅要对中学德育的内容进行革新,而且要在方法上引入和借鉴心理教育的方法和原则,结合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才能将学生培养成为心理健康、人格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而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中影响较大的德育理论,大多是以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成果或大量的科学观察、测试和数字统计等实证研究为基础的,这对于我们改造现行的中学德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由此推动了我们超越传统中学德育的经验参照性,大胆尝试和运用这些最新理论和实践成果,将中学德育内涵提高到新的维度。同时,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德育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推进课程改革,拓宽中学德育教育途径
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是回归生活世界,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整合。我国学校德育课程大致由学科课程、环境课程、活动课程三大块构成,由于历史原因及社会原因,当代青少年道德生长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深度破坏和极度恶化,传统课程已经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造成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原因。所以,重新建构道德环境迫在眉睫。要让学科课程、环境课程、活动课程三个方面互为补充、互为依托,共同构成发展学生道德素质的立体课程体系。建构起这样的德育课程体系,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培育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感,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行为习惯,锤炼学生持久的道德意志,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潜意识的自主认知、自发情感、自觉行为、自然意志,形成道德品质。
德育环境课程的建构也不能忽视教师的自身道德素质建设和学生家长的道德建设,使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都有利于青少年的道德培养。在以教师和书籍为文化教育核心的时代,人们常把学校教育称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把教师看作中学生的人生导师。而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今天,中学生已越来越多地从家庭、社区、伙伴和现代传媒等多种渠道获得了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在中学德育中的作用已难分伯仲。中学德育途径的多样化,最突出地表现在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及其所传播的思想观念信息对生活各个角落的渗透。这一方面为当代中学德育提供了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另一方面也对当代中学德育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按市场化规则运作的现代传媒使当代中学生学到和掌握了众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信息,包括充斥着暴力甚至黄色内容的不良信息。因此,如何占领和充分利用现代传媒这一当代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已成为决定我们中学德育目标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中学德育途径的多样化要求学校注意利用社会德育资源,加强与家庭、社区的联系,把学校德育与家庭、社区教育及德育基地教育连接起来。从教育的组织形式看,中学德育走出了学校的围墙,走上了社会,与家庭、社区结为一体,是一种教育力量的大融合;从教育的内容看,是对中学德育的延伸与补充、对教育时间和空间的拓展;从教育主体看,学校、家庭、社区及校外教育基地形成了联合教育主体。同时,学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家庭、社区的宣传教育,自主参与基地教育,从而发挥主动性、积极性,达到自我教育的目标。从这个角度讲,学生既是自我教育的主体,也是家庭、社区教育的主体,应该说还是联合教育主体的一分子。当然,校内与校外德育的整合,靠学校单方面的积极性是难以奏效的,它更需要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社会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这样才能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真正整合融为一体,共同为培养人才而发挥整体效益。
新时期的中国社会从经济到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现实的变化激发了教育工作者对中学德育的性质、功能与绩效进行深层反思。摈弃传统的中学德育观念和目标以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中学德育的需要,建构适应时代要求的德育教学理念,完善道德环境,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随机阅读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教育理论]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魅力
- [教育理论] 打开农村小学生心灵天窗的
- [教育理论]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教育理论]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
- [教育理论] 让幽默伴随课堂
- [教育理论]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 [教育理论] 追问,一种有效理答行为
- [教育理论] 谈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的人
- [教育理论]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
- [教育理论]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 [教育理论] 让生活的灵光在课堂中绽放
- [教育理论] 适当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
- [教育理论] 家校结合 共育生态教育
- [教育理论] 注意习惯培养 提高综合素
- [教育理论] 运用“五大策略” 成就高
- [教育理论] 教师要做“牧者”不要做“